陈嘉庚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华侨领袖,是一位在华侨史上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活动各方面于一身的著名人物,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实业家,也是一位热心办学的卓越教育家,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过杰出贡献,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有着特殊地位。他殚精竭虑,倾资办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办学经验,他百折不挠、感人至深的办学精神让人赞不绝口,被何香凝赞为“华侨爱国爱乡热心教育事业的楷模”。陈嘉庚在海内外竭力倡办教育的实践,培养了大批人才,并树立了捐资兴学的典范,而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也形成了独特、系统的教育思想。
一、陈嘉庚的教育立国思想
陈嘉庚提出“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他在1920年11月的《筹办厦门大学演词》中谈道:“国家之富强,全在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乎教育”。陈嘉庚的办学动机和办学目的在于教育立国,他认为,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
陈嘉庚出生的年代,正是中国处于封建王朝即将崩溃、内乱外患交织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他目睹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列强的欺凌掠夺、社会的动荡不安、人民的落后愚昧。陈嘉庚在接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而加入同盟会后,深知要推翻封建王朝、彻底变革社会,只有通过革命,通过武装斗争;然而要改造社会、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则只有办教育。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成立,极大地鼓舞了陈嘉庚的爱国热情,使他产生了思想上的飞跃。他的主张“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为改进国家社会,舍教育莫为功”,显然是一种远见卓识的战略思想。他说,“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生计日绌……”“欲为公众服务,亦以办学为宜。”可见,陈嘉庚办学的宗旨是非常明确的,眼光是深远的,即在于普及国家文化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的整体素质,为改造社会、振兴祖国培养优秀人才。
陈嘉庚的教育立国思想是与他爱国爱乡的热情结合在一起的。他在创办厦门大学的时候,曾写了一篇通告式的文章,表白他办学的动机。其中说:中国“门户洞开,强邻环伺,存亡绝续,迫于眉睫,吾人若袖手旁观,放弃责任,后患何堪设想?”后来有人问陈嘉庚先生“为什么要在福建办学”,他回答说:“人生在世上,不单为个人生活打算,更要为国家为人民来奋斗!我自知是个愚庸的人,没有什么本领可以贡献给国家,给人民,只得将逐年经商得到的钱,捐献出来。我是福建人,对于福建的事情自然比较熟悉;我觉得福建的教育,已经衰败不堪了,兴办学校,作育人才,实在是一桩刻不容缓的事啊!”
陈嘉庚用在教育事业上的钱达数千万元,有人因此称赞他“毁家兴学”,但陈嘉庚却认为,办学只是“尽国民一份子的天职”,是没有什么可夸耀的。尤其难得的是当他经济事业陷于极端困难的境地,外国银行曾经对他施加压力,要他停止办学,他毅然决然地回答说:“不行!我的经济事业可以牺牲,学校绝对不能停办!”“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尽管经费出现困难,但在陈嘉庚负责厦门大学经费的十六年间从未拖欠校款,凡是学校所需费用总是及时筹措,教职工的工资也从未迟发或少发过。就是在陈嘉庚公司停业以后,他还千辛万苦地支持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
二、倾资兴学——创办集美学校与厦门大学
在教育立国思想主导下,在辛亥革命后的十年间,陈嘉庚先生把大部分经历放在办教育上,先后兴办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用实际行动践行他“报效祖国”的诺言。
陈嘉庚先生于1913年创办集美小学。1918年又在集美开办了师范学校和中学(初时统称集美学校,分为师范部、中学部等)。此后,他在集美继续创办的有水产学校、商科学校、女子师范学校、农林学校等。综计他在集美先后所办的学校属于初等教育的有幼儿园、小学;属于中学教育的有中学、商科、水产、航海、农林、师范各校,而师范又包括旧制师范、普通师范、简易师范、幼稚师范和乡村师范;属于高等教育的有国学专门和水产商船专科等学校。此外,集美还办有科学馆、图书馆、农林试验场、医院等等。1923年10月,由孙中山先生大本营批准“承认集美学校为中国永久和平学村”,并电令闽粤省长及统兵长官“特别保护”。
集美学村倾注了陈嘉庚大半生的精力,从1913年2月创建“乡立集美两等小学校”到1961年逝世前后48年,从经费筹集、校舍兴建、设备充实、校长聘请到办学方针的制定、学校管理等方面都费尽了他的心血。办学初期,无论是规划还是备料、施工,他都亲自过问;年逾八旬,无论酷暑严寒,他每天都要持杖步行数华里,巡视各处工场,关心指导办学;逝世前,他在遗嘱中写到要把他在国内的300多万元存款留作建筑集美校舍费用。经过陈嘉庚先生的苦心经营,集美从一个偏僻落后的渔村发展成颇负盛名的学校区,规模之宏大,体系之完整,在当时的中国独一无二。鲁迅、蔡元培、黄炎培、马寅初和美国教育家杜威先后到过集美参观和演讲。
1919年,陈嘉庚从南洋归国,鉴于福建省有1000余万人口,而竟无一所大学,不但高等专门人才缺乏,即使中学教师也无处可以培养,乃决心创办厦门大学。创办厦门大学的经费完全由他独自负担,全部开办费共100万元。而学校经常费300万元,也由他分12年支付,每年25万元。这是他在集美办小学、办中学后的又一壮举。在陈嘉庚看来,办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大计,因此,他不仅出钱,而且认真地考虑决定建校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如亲自选择校址,参加校舍设计,身临工地检查,多方奔走物色聘请校长及主要教师等。1921年春,由于厦门校舍尚未建成,厦门大学先假集美正式开学,设有师范、商学两部,本科四年、预科二年,学生120人。翌年二月,厦门“演武场”校舍落成,才由集美迁回。
厦门大学是我国由私人创办的第一所大学,也是福建省第一所大学。创办不到10年就发展为一个包括5个学院(文、理、法、商、教育)17个系的综合性大学,被誉为“南方之强”,当时在培养中学师资和造就专门人才方面曾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至今耸立于厦门五老山下旧演武场上的许多宫殿式的巍峨建筑物,益发闪着光彩,成为举世闻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孕育出无数的高级学术人才。
陈嘉庚的兴学对闽南等地的教育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他把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作为办学模范和推广教育的中心,在全省推广普及教育,以改变福建尤其是闽南的教育。当他在家乡开始办学的时候,闽南的教育是很落后的。例如当时同安一县,人口有二十余万,除了集美小学,只有县立小学一校、私立小学四校,全部学生不过三百多名。为此,陈嘉庚组织同安教育会,出资补助同安三十几个学校。集美学校又曾设立教育推广部,从1924年到1932年,在福建几个县创办和补助了两所中学和七十多所小学,这些受他补助的小学,都是当时比较完善的学校,在当地起了一定的模范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都曾遭日军毁损。抗战胜利后,各校迁回集美,这时校舍疮痍满目,破碎不堪,陈嘉庚又回国亲自规划和修复。解放后,陈嘉庚回国长期住在学校,经常检查学校工作,关心师生生活,为学校进一步扩展筹划基金、校舍和设备,并亲自主持集美和厦大的校舍扩建工程,以七八十岁的高龄,每天持杖步行数华里,巡视各处工地,非暴风疾雨未尝一日间歇。1962年,时任北京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校长张国基先生在纪念陈嘉庚先生时回忆道,“一九五八年十一月我到厦门参观了集美和厦大两校,看到他们建筑辉煌宏壮,设备尽善尽美,两校学生万余,一片蓬勃景象,已看不到兵燹痕迹。这时嘉庚先生的健康虽不好,但他每日尚拿着手杖巡视集美一周”。
陈嘉庚先生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守护着集美和厦大,以热忱的爱国爱乡精神兴学办教育。陈嘉庚先生不仅以自己的力量创办和赞助了许多学校,而且以他的伟大号召和办学精神,直接间接地鼓励了很多华侨在他们各自的家乡创办了无数的学校、医院,使华侨兴办文教事业,蔚然成风。
三、致力于华侨教育
陈嘉庚先生热心兴学,不但创办了著名的厦门大学,兴建了规模宏伟的包括许多专业学校的集美学村,而且对侨居地的教育也非常热心,在新加坡创办和赞助了许多学校,对当地文化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1890年第一次出洋到1950年最后一次回国,陈嘉庚在新加坡居住了60年。因“痛感南洋侨生子弟之缺乏教育,数典忘祖,辗转而沦为土人”,更觉国外华侨教育的需要。他认为华侨和参加了外籍的华人固然需要学习当地通行的语文,以便在当地生活和发展,并同当地其他民族友好相处,同时也需要学习自己民族的语文,以维护和发扬本民族的文化。早在1906年,32岁的陈嘉庚就热心支持福建会馆创办道南学堂,在新加坡华文教育史上起了带头作用。辛亥革命后,大力支持福建会馆先后兴办爱同学校(1912年)和祟福女子学校(1915年)。
在1919年以前,新加坡还没有一所完善的华侨中学,因此,在担任新加坡福建会馆主席期间,陈嘉庚邀集当地的华侨上层人士,倡办规模宏大的南洋华侨中学,被推为学校总理。该校是整个东南亚由华侨自办的第一所跨帮派的高级中学,也是聘请国内教师、使用华语教授的第一所华文中学。在陈嘉庚的大力支持下,南洋华侨中学成为当时海外规模最大的华侨中学。我国著名作家老舍曾在该校担任教师。此后,南洋各地的华侨中学才纷纷成立。1941年,他又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华侨师范学校,为南洋华侨教育培养师资。陈嘉庚设立的“南洋两校”为统一华侨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除创办和主持以上学校外,他还捐资赞助过其他中小学,如庄希泉、余佩皋夫妇创办的南洋女子学校和当地教育家林则扬创办的工商学校等。他所创办和赞助的这些学校为新加坡等地培育了很多人才。
陈嘉庚长期担任新加坡福建会馆主席,领导福建会馆兴办了许多中小学,赞助了多所大学,比如带头创办或参与创办了5所华文小学和中学(道南、爱同、崇福、华侨中学、南侨女中),2所中等专业学校(水产航海、南侨师范),资助过1所英文中学(英华),赞助过1所曾拟办的大学(星洲大学),帮助过其他一些华侨学校(如中华女校、南洋女中、南洋大学等)。据统计,由陈嘉庚创办、赞助和代办的各类学校在海内外达118所,这些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无从计数,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在全部华人的教育事业史上,嘉庚先生事情前无古人的”。陈嘉庚所创办和赞助的这些学校,为新加坡以致南洋培育了很多人才。他在兴学方面成为华侨的楷模,造成了华侨在侨居地热心兴办教育的良好风气。
历经日据时期的战乱,南洋各属华侨教育受到限制、束缚和摧残。陈嘉庚先生预计华侨学生回国求学人数将会增多,为适应和便利归国华侨学生大量就学,便于1953年春建议国家在集美镇创办归国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在国家采纳和拨款投资后,先生即亲自筹划设计、建筑新校舍,于1954年1月正式成立。该校根据归国华侨学生各种不同程度,进行补习教育,学生随时可以入学,于补习后再考正规中等学校或各大专学校。陈嘉庚不但亲自主持建筑校舍,而且经常勉励华侨学生热爱祖国、明辨是非、艰苦朴素、努力学习,还要注意卫生健康,做一个有用有贡献的人。集美归国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很快地发展起来。
四、重视职业教育,为国育才
陈嘉庚先生为振兴民族工商业,为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而特别重视职业教育。他从国情出发,根据国家与社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办师范、水产、农林、商科等各类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急需的人才。
陈嘉庚在注重中小学等基础教育的同时,也根据国家实际需要创办各类职业教育。他看到师范教育落后,农村急需大量师资,因而,他在集美办学首先设立的专科便是师范。从1918年起,他先后创办了师范讲习科、五年制师范、四年制师范、普通师范、女子师范、幼稚师范、试验乡村师范等11个适应不同需要的师范学校,成为当时少有的门类齐全、培养目标明确的师范学校。
针对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世界第一、海岸线长达万里,然而航运业却微不足道的落后现实,陈嘉庚怀抱“振兴航业,巩固海权”的信念,于1920年在集美学校创办水产科。1925年幼增设航海科,培养渔业航海人才。又在新加坡倡办水产航海学校。
在经商过程中,陈嘉庚切身体会到世界商战愈演愈烈,急需培养一批具有丰富商业知识、能适应世界商战形势的工商人才,认为我国商业不振,主要原因是不懂得商业原理与知识,缺乏现代经营思想和方式,于是,他从1920年起在集美学校创办商科,厦门大学创立后首设的专业也是师范与商科。
他分析我国当时的农业状况:“我国素称以农立国,然而因科学落后,水利未兴,改良无法,故收获不丰,民生困苦。本省虽临海,农业实占一大部分,尚乏农林学校,以资研究改良。”为此,他于1925年创办农林部,并重金礼聘归国留学生任教。
由此可见,陈嘉庚办学,始终是立足于实际、立足于和社会紧密结合、立足于为国家社社会服务。陈嘉庚这种办学要适应国家建设需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思想,无疑地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
五、重视师范教育,培养师资
在兴学过程中,陈嘉庚始终把师范教育放在首位,认为创办师范学校是发展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1925年7月26日,陈嘉庚致函叶渊:办教育首先应该注重培养师资,否则“几绝之文化维持乏术,十年之后虽政治清平,挽救之功亦缓”,所以集美学校办校重点是办好师范。
在集美小学创办初期,面临的主要困难就是师资缺乏延聘校长教师不易(当时全省只有一所师范学堂,同安全县的师范生只有数人)。他深知小学师资缺乏是当时闽南各地乃至全省的普遍现象,认为要解决这个困难,必须设立师范学校,大量培育师资。因而下定决心,要积极扩展企业,为创办师范学校和其他中等学校筹足必要的经费和基金,并于1918年创办集美师范中学,分师范、中学两部招生。此后又创办集美女子师范、集美幼稚师范和乡村师范学校。但是,当时师范中学的校长以及绝大多数的教师都要从外省聘来,师资问题比之前更加严重。因此,陈嘉庚先生又立了创办大学(包括教育科)以解决中等学校师资问题的宏愿,于是从1919年起他就着手筹办厦门大学,并在厦门大学设立师范文理科。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创办,不但使闽南以及其他地方的许多青年有求学的机会,还为闽南粤东各地培养了不少师资。
优待师范生是陈嘉庚在办学过程中注重师范教育的一个具体体现。在集美学校,师范生除学费、宿费、膳费完全豁免外,所需被褥、蚊帐统一由学校购买,每年春冬两季,还发给制服各一套,对贫苦学生每月还津贴两元零用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原委员胡伟夫是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的校友,据他回忆,他在厦门大学教育系读书的时候,“学费免交,膳费特廉,而我的前几期同学,不仅学、膳费全免,文具有津贴,甚至服装也有补助,这样就使家境贫寒的学生增加了就读机会,培养出不少人才”。
为了支持南洋华侨教育,培养师资力量,陈嘉庚又克服一切困难,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华侨师范学校,为南洋各地华侨学校输送了不少人才,促进了南洋地区华文教育的发展。
六、提倡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
陈嘉庚办学讲究质量,极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着重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着重注意培养实用人才,着重强调提倡体育,恢复国民健康为振兴教育之先解决问题,从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学生。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陈嘉庚就明确主张“德智体三育并重”,明确主张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他指出,学校教育“不但要教其识字而已,其他如知识、思想、能力、品格、实验、体育、园艺、音乐,以及其他课外活动,均需要注意,与正课相辅并行”。反对让学生“如机械一样”读死书。
陈嘉庚把德育放在首位,强调“教育不仅读书识字,而尤以应养成德性,裨益社会”。“我认为学习环境,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良好的学风……我希望大家在此肄业,必须遵守纪律,培养优良品德,认真学习,发扬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陈嘉庚讲的“德性”,除了重视养成教育、培养做人的道德修养外,特别重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他自己的一生始终洋溢着高度的爱国热情。因此,他要求学生像他一样能真诚地报效祖国。他把“诚毅”二字定为集美学校校训,希望学生努力读书,好好做人,替国家民族做事。可以说,陈嘉庚把“诚毅”作为学生道德修养的一个标准。
陈嘉庚十分重视智育,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以培养有实际本领的人才。这在集美各职业学校的教学方法上有很好的体现。集美水产航海学校在课程安排上,实习和技能训练占有较大比重,约为全部课时的三分之一;在课程内容上要求能学以致用,开展各种课外训练活动,进行社会调查和各种实习。例如,要求水产科学生深入渔区进行渔业生产情况的调查;办农林学校,开设农林加工场。他对智育的培养,有一个独到的见解:学生智能除靠课堂上培养外,应同时在课外通过各种活动加以培养。为鼓励学生大力开展课外活动,他在集美学校建置了美术馆、音乐厅、俱乐部等设施。在他的倡导下,集美学校课外活动十分活跃。
陈嘉庚十分重视体育,认为“体育运动为教育中一重要之学科。”要求学生重视体育,训练身体素质,以此为“他日捍卫国家之预备”。他更希望通过学校来影响学界及整个社会。他在集美学校第三届运动会上强调:“吾人为中华民国国民,应有健全之身体与精神,方可为社会服务,荷国家仔肩(责任)。故本校此次运动会,意在发扬精神,锻炼身体,扫除病夫之讥,并望能以学界少数而影响及于他界人士……使人人知体育之重。”为搞好体育教学活动,他在集美学校特别设置一个体育部,统管全校体育事宜,还成立群众性的体育组织—一集美学校体育会,并不惜重金到北京、上海等城市聘请体育专家任教。为使体育活动普及化,学校采取“强迫体育”的办法,要求学生一律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并严加考核。为推动体育活动的开展,集美各校还定期举行联合运动会。
为办好学校,陈嘉庚不断扩充各种设备,改善办学条件,除建筑宽敞的教学楼群外,还建造为教学服务的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美术馆、音乐馆、印刷厂、自来水厂、电灯厂等等。对学校校舍和各种设备如桌椅等都要求提前做好准备,还大力充实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20世纪30年代初,集美学校的图书就达13000多种;科学馆里置有物理、化学仪器设备、动植物标本、矿物标本等。对建设配合教学的各种馆、厂、场、舍,提供充足的实验室和实习场所也很重视。如为集美水产航海学校建置了4艘实习船,开设水产养殖场;为农林学校开辟农林场,并设加工厂;为商业学校开实习商店、银行等。为师生的体育活动提供充分的场所、设施和器材。
陈嘉庚数十年如一日,历尽波折,义无反顾,为兴办教育事业而倾资、倾心、倾力,以终身的努力奋斗履行了自己立下的“毕生以诚信勤俭办教育公益、社会服务”的信条。他与时俱进,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华侨社会、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办学思想、办学实践以及教育业绩,在华侨史上、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办学特色及经验,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留有余香。他创办的留存至今的各类学校百年树人,泽被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陈嘉庚作为爱国华侨领袖与实业家,为祖国与华侨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和教育思想,感召海内外无数爱国人士,兴起捐资兴学之风,至今方兴未艾。
武汉市侨联
黄石市侨联
十堰市侨联
宜昌市侨联
襄阳市侨联
鄂州市侨联
孝感市侨联
荆州市侨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