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作为传递思想的载体,不仅是沟通的工具,更是凝聚群众力量、密切干群关系的关键纽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做好群众工作,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对党员干部而言,能不能跟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话冷暖、拉家常、谈心声,直接影响基层工作开展的成效与党的形象的塑造。善讲群众语言,是扎根群众、为民服务的一项“基本功”,是打开群众心门、凝聚民心民力的一把“金钥匙”。
语言能够贴近民心,“大白话”正是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有效的“黏合剂”。党员干部承担着宣传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职责。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是革命党,是为群众办事的,如果也不学群众的语言,那就办不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做实干家,也要做宣传家。”少数党员干部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时,习惯坐在主席台上、会议室里,说着生硬的官话、空洞的大话、晦涩的套话,久而久之,就会在群众与政策之间筑起一道无形的“墙”。要打破这道“墙”,党员干部就必须摒弃官腔、放下架子,满怀真诚走进基层、深入群众,在田间地头与农户拉家常,在工厂车间与工人聊生产,在社区院落与居民话生活,从群众关心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找准切入点,将抽象的政策和理论转化为群众身边的事例,用“小切口”讲透“大主题”,以“家常话”解读“大道理”。比如,讲解乡村全面振兴政策时,不空谈“深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是结合当地特色,告诉群众“如何把自家的果园变成采摘园,不仅卖农产品,还卖体验服务”,让群众听得懂、听得进,更能照着做,让政策红利落到实处,切实提升话语的实效性。
群众最质朴的愿望,就是听到实在话、看到实际效果。讲真话,是赢得群众信任的根本前提。对群众讲真话,贵在带着真心、怀着真情,讲符合实际情况的话,讲群众心坎里的话。面对群众的疑问,不回避、不遮掩;遇到工作中的问题,不推诿、不欺骗。比如,在面对民生难题时,与其用“正在研究解决”敷衍,不如坦诚告知“目前遇到了哪些困难,计划采取哪些措施,预计多久能有进展”。这种掏心窝子的真话,没有华丽的修饰,却能让群众感受到党员干部的真诚与担当。“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唯有以真心换真心、以真话赢信任,才能筑牢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让群众把党员干部当成自家人。
善用“土味话”,是党员干部贴近群众、引发情感共鸣的“加速器”。每一片土地都有独特的语言文化,每一个地方的群众都有其喜闻乐见的交流方式。带着泥土气息的话语,看似直白朴素,却蕴含着群众的智慧与情感,能够有效拉近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党员干部要“入乡随俗”,主动学习群众的语言,并在这个过程中多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掌握群众的思想动态。通过多听、多学、多练,将群众口中的“实在嗑”“贴心话”融入政策宣讲与工作交流中,把政策中的专业术语“翻译”成群众熟悉的家乡话。比如,在讲解医保政策时,用“看病能报销,住院少花钱,这就是咱老百姓的‘健康保护伞’”这样的鲜活表述,既生动形象,又朗朗上口,让群众乐于听、记得牢。
善讲群众语言,不是“软任务”,而是党员干部必须掌握的“硬本领”。党员干部唯有以群众听得懂的话传递政策温度,以群众信得过的话彰显担当作为,以群众喜欢听的话拉近情感距离,才能真正走进群众心中,增进与群众的鱼水情谊,凝聚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武汉市侨联
黄石市侨联
十堰市侨联
宜昌市侨联
襄阳市侨联
鄂州市侨联
孝感市侨联
荆州市侨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