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

“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
  • 时间:2025-11-27
  • 来源:湖北省侨联
  • 作者:人民网

第十五届全运会不久前落下帷幕,赛场上运动员拼搏的身影令人印象深刻。赛场之外,一群被称为“小海豚”的志愿者,同样成为一抹温暖而亮丽的记忆。他们用细致周到的服务,生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志愿服务,是不求回报的付出,是小我融入大我的情怀担当,闪耀着人性之美、文明之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关心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关爱广大志愿者。一系列重要部署,为志愿服务事业指明前进方向、注入强大动力。

“本禹志愿服务队”“郭明义爱心团队”“‘银龄行动’老年志愿者”……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响应号召、砥砺奋进,以实际行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百姓民生,参与社会治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磅礴力量。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朝阳里社区,有一座名为“奉献”的雕塑格外醒目,其基座镌刻着“全国第一个社区志愿者组织发祥地”。30多年前,13位热心服务邻里的老人发起社区志愿服务。由此,志愿服务逐渐在全国推广开来。

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朝阳里社区,为志愿者们点赞,深刻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同行。”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志愿服务所弘扬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正是精神文明的生动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好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更好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在我国,志愿服务不是无源之水。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与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高度契合。在岁月的长河里,文明力量赓续传承,志愿精神日益深入人心。

辽宁抚顺,浑河南岸,翠柏环绕的雷锋墓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向雷锋墓敬献花篮,参观雷锋纪念馆。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涓涓善意,汇聚成河;凡人善举,花开遍地。新时代以来,志愿者队伍持续壮大,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志愿服务传递爱心、传播文明,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

2019年7月,在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习近平总书记赞誉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充分彰显了理想信念、爱心善意、责任担当,成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动体现”。

“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

如今,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活跃在不同领域。他们不为掌声,却奏响了温暖的乐章;他们不图回报,却描绘出动人的风景。

2022年4月,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让广大志愿者倍感温暖与光荣——

“广大志愿者用青春和奉献提供了暖心的服务,向世界展示了蓬勃向上的中国青年形象。”

新时代以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等一系列重要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点赞志愿者。

一次次温暖的肯定,一次次深情的勉励,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心怀大爱、无私奉献,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成为社会新风尚。

谢依特小学是一所距离边境线47公里、主要由柯尔克孜族学生组成的村级小学,2022年8月成为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首个西部计划志愿者包校支教的试点学校。当下,20多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正在这里支教。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他们收到一份珍贵的礼物——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总书记在回信中称赞他们“响应党的号召到西部边疆地区教书育人,在促进当地教育事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兴边富民和稳边固边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自身也得到历练和成长”。

志愿者们把这封回信读了许多遍,有志愿者说:“‘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我们的选择,无悔。”

这样朴素而坚定的心声,正是新时代青年对祖国召唤的响亮回答,正是青春因奉献而闪光的生动诠释。

在河北承德高新区滨河社区,有一支主要由退休职工、退役军人组成的志愿服务队。组织年纪较轻的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是这个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创新举措。

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见到了部分志愿者,充分肯定他们的探索:“你们讲的很好,对我很有启发。你们在探索做好老有所养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怎么老有所为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老有所为同老有所养结合起来,研究完善政策措施,鼓励老年人继续发光发热,充分发挥年纪较轻的老年人作用,推动志愿者在社区治理中有更多作为。”

志愿服务,不分年龄阶段、工作岗位、地域籍贯,人人可为、处处可为。

这些年,助残帮困、生态环保、文化惠民、应急救援……在一个个需要帮助的地方,都有志愿者忙碌的身影。他们挺膺担当、积极作为,成为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成为扶危济困、温暖心灵的最美奉献者,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展示中国形象的亮丽名片。

2014年7月,在韩国国立首尔大学演讲时,习近平主席讲到这样一位中国志愿者:“中国骨髓捐献志愿者张宝与韩国患者配型成功后遭遇了车祸,但他住院治疗康复后,继续为这位韩国患者捐献了骨髓。”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志愿服务,是跨越国界的人间温暖,是心手相连的文明力量。

“希望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希望你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

…………

殷殷嘱托,指引前行。千千万万志愿者以平凡之我,汇聚成不平凡的时代洪流;以点滴奉献,凝聚成温暖世界的磅礴力量。

“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

“谢谢你们的努力和贡献。”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利通区金花园社区考察,对由老党员王兰花牵头成立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给予肯定。

王兰花2004年从社区居委会主任的岗位上退下来,但退休不退志,她说:“一定要再为社会干点啥。”多年来,她带领的志愿服务队从最初的7人,逐步发展壮大到6万多人。

听到这一数字,习近平总书记由衷赞许:“你们的经验很好,真正体现了行胜于言。”

2021年6月,建党百年之际,王兰花被授予“七一勋章”。今年9月,她受邀参加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观礼。

志愿服务,是春风化雨的事业。它温暖人心,汇聚善意。而像王兰花一样的广大志愿者,理应被全社会共同尊崇、用心呵护。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为志愿服务搭建更多平台,给予更多支持,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十五五”规划建议,部署“发展志愿服务,加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

2024年11月,中央社会工作会议召开,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首次。会议要求“发展志愿服务事业”。

…………

一次次部署,一步步推进,我国志愿服务制度体系不断健全。

2024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中央社会工作部统筹协调,加强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推动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组织开展“千行百业志愿行”等活动。司法部、生态环境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制定本领域志愿服务发展支持政策,推动志愿服务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在各地,一系列有力举措也陆续落地。云南省印发《开展新时代“志愿彩云南”建设若干措施》,围绕“提升动员能力、强化精准对接、建强队伍组织、加强阵地建设、注重文化涵育、夯实支持保障、推进对外交流”7个方面,作出系统部署安排;福建省出台《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工作措施》,着力健全志愿服务动员、供给、队伍组织、阵地、文化和支持保障六大体系……

2024年8月,在第二个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的环保志愿者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回信中说,“库区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环境更美了,我很欣慰”“希望你们继续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带动更多人自觉守水护水节水”。

温暖话语,催人奋进。当地成立志愿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小水滴志愿服务联合会,出台环保志愿服务激励嘉许办法,让志愿者参与有平台、干事有路径。在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宣传活动中,小水滴志愿服务联合会入选“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如今,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从制度完善到文化培育,志愿服务正以更加制度化、常态化的姿态,融入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征程上,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志愿服务事业蓬勃发展,志愿精神持续闪耀,文明之花处处绽放,必将谱写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交相辉映的华美乐章,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加澎湃、更加持久的动能。

咨询答疑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武汉市侨联

黄石市侨联

十堰市侨联

宜昌市侨联

襄阳市侨联

鄂州市侨联

孝感市侨联

荆州市侨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