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草把龙
国家级非遗项目“潜江草把龙”传承培训成果展示活动在潜江市龙湾镇章华台遗址景区成功举办。活动现场锣鼓喧天,热闹非凡,九条威武的草把龙欢腾旋跃,表演活动精彩纷呈。
活动现场
点睛仪式
祭天仪式
草把龙,是流传在潜江龙湾、老新一带的民间舞蹈,因“龙”主要以稻草编制而得名。草把龙的起始可追溯到西周以前。相传周武王伐纣期间,湖北浠水县一带发了一种“瘟蝗症”。由于纣王暴虐无道,一任瘟疫蔓延,百姓暴尸遍野。为了拯救百姓,辅佐武王伐纣的姜子牙亲上昆仑山,求教于师傅元始天尊,师傅夜泄天机,得以草驱邪偏方,即用稻草要子(稻草扭成,长150百米左右,多作田间捆谷、麦子用)扎成一些有头、有尾、有须的“草龙”,让小孩在夜间用双手将其举过头顶边跑边左右摆动(跑动时脚作内八字象征龙脚)。三天过后,瘟疫果被驱散,百姓不再遭难。后来,每至冬末春初,人们便舞这种草把龙。据说在此期间,神仙们都要上天过年(传说腊月二十四至次年正月初九为神仙年假),各种妖魔鬼怪往往趁机在人间作祟。为了驱邪避灾,祈福平安,舞草把龙作为一种精神寄托方式一代一代地沿习下来。
草把龙开始是由几个人舞,以后逐步发展成十几人舞,并由手握改为棍举,同时加入了打击乐。草把龙每到一家,这家便烧香化纸,将香火插在龙头与脊背上以图吉祥,并撒一把黄豆到龙口里,意为来年小孩就不会生水痘了。有的则投一把米,其意相同。草把龙分室内与室外表演。室内表演时,舞龙者在锣鼓鞭炮声中将龙身倒向右边做小跑步绕场一周,继而舞龙。然后舞珠者引龙入屋走完一圈后,依次在室内条凳、方桌上站定舞龙,舞后从大门出。
若是有隔门的房子(在堂屋大门两侧开有两副门),便先从中间大门进,行至神龛处,左拐出左门;再从大门进右拐出右门;又入大门,左拐出在广场表演时,舞珠引龙做“龙跑单圈”打场,然后做“舞龙”、“破龙门阵”、“开荷花”、“黄龙盘柱”等动作。每做完一次动作,便跑一次“龙跑单圈”。做“黄龙盘柱”时,舞珠者引龙头带动龙身爬上铁柱,将柱顶端所悬物(香烟、糕点、布料及红纸钱包之类)取下,随后绕柱退下做“荷花形”舞龙。这时,乐队紧锣密鼓,伴之舞龙者发出“啊吙吙”的齐声吼叫,从而造成热烈、激昂的气氛,将草把龙舞推向高潮。草把龙的音乐伴奏主要是打击乐。过去的打击乐器只有一套,其中有小鼓、大锣、小锣、马锣,称为“小样”。现在又增加了一套,即大鼓(双人抬鼓)、对子锣、小锣,称为“大样”。伴奏曲牌是采用布龙灯中的“慢打”和“紧打”,表演时,两种曲牌交替使用。龙在行走时用慢打,龙在舞动并进入高潮时用紧打。两套击乐一起伴奏,音量宏大,除了好听外,更主要的是能调动表演者的激情,使场面热烈壮观。舞草把龙的动作,一要有力度,舞动托把必须力贯双臂,才能将龙滚得开、舞得活。二要讲求“圆”,即把握好身体的重心,双手握把贴身游动划“8”字,其动作要领是:手圆晃动把,把圆带动龙,身体随腿动,腰、臂要放松。夜里舞龙更有一番情趣,龙头、龙身插有点燃的香火,舞动起来香火随龙身运动,线条分明,图案多变,令人赏心悦目。
草把龙分节扎制取单数,分七节、九节、十一节、十三节几种,尤以十三节最受欢迎。舞龙时,布龙若与草把龙相遇,必须从草把龙身下穿行而过。不仅因为草把龙的历史比布龙要早,还因为草把龙灯呈金黄色(又称“黄龙”),而“黄”与“皇”谐音,唯皇(黄)是尊,代表一种神圣的力量。草把龙舞至正月初七后游到河边烧掉,意为送龙上天。如今,草把龙在潜江还颇为盛行,其表演仍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既娱人又娱神,深受当地人们欢迎。2014年,潜江草把龙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潜江市侨联
2021年9月1日
武汉市侨联
黄石市侨联
十堰市侨联
宜昌市侨联
襄阳市侨联
鄂州市侨联
孝感市侨联
荆州市侨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