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

湖北省部署“共同缔造”活动试点工作
  • 时间:2022-09-07
  • 来源:湖北省侨联
  • 作者:湖北省侨联

每个县(市、区)确定5至10个城乡社区试点

我省部署“共同缔造”活动试点工作

日前,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每个县(市、区)确定5—10个城乡社区(农村自然湾、城市居民小区)作为试点,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探索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方法和机制。

《通知》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单元,以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以建立和完善全覆盖的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为目标,以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为路径,坚持党建引领、群众主体,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凝聚强大动力。

《通知》提出,到今年年底,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试点的城乡社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共同缔造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培养一批掌握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的骨干人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通知》强调,要加强领导,压实责任,实行“一个试点一名县级领导挂帅、一个部门包保、一个专班蹲点主抓、一套实施方案推进”的工作机制;要建强组织、健全体系,把党的领导贯穿共同缔造活动全过程、各方面,健全有形覆盖与有效覆盖相统一的基层党组织体系,统筹政府、社会、企业、群众多方力量,着力建设完整的社区环境体系、服务体系、治理体系;要以奖代补,激励先进,支持市、县两级统筹各方资金用于“以奖代补”项目建设,形成各方资源汇聚、群众充分参与的有效机制;要下沉资源,赋能基层,按照“能下尽下、应下尽下”原则,推动市、县两级将资源、服务、平台下沉至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单位;要加强培训,增强实效,利用党校、干部培训基地等阵地,分层分类对基层党组织书记、工作专班、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群众代表等开展专题培训。 (邓伟)

相关阅读:

我省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试点工作——

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

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凝心聚力

这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落实的生动实践。

这是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重要载体。

日前,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每个县(市、区)确定5—10个城乡社区(农村自然湾、城市居民小区)作为试点,探索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方法和机制,到今年年底前培养一批掌握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的骨干人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共同缔造”活动在全省广泛开展,不断取得实效。

组织群众 发动群众 依靠群众 服务群众

——如何确保“共同缔造”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美好环境,人人向往;幸福生活,人人追求。开展共同缔造是时代之需,是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

如何全面理解“共同缔造”活动的深刻内涵,准确把握“共同缔造”活动的精神要义和路径方法,确保在实践过程中不跑题、不跑偏,推动“共同缔造”活动在全省各地扎实开展?

8月29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专访了文件起草组负责人,解读《关于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试点工作的通知》起草的背景和深意,寻找答案。

实质就是组织群众、发动群众——

“共同缔造”是一种好理念好方法

读懂开展“共同缔造”活动的题中之义,首先要了解其深厚背景。

“‘共同缔造’活动有着丰富的实践基础。”文件起草组负责人介绍,多年来,广东、福建、辽宁、青海等地开展“共同缔造”试点,取得了一批成功经验。2017年以来,我省红安、麻城、枝江等地在住建部帮扶下,扎实开展“共同缔造”活动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

各试点地区在“共同缔造”探索中,通过调动社会多方资源共同出力,解决了“没钱做事”的问题;通过让群众唱主角,解决了“没人管事”的问题;通过变政府单打独斗为发动群众一起干,解决了“干部干、群众看”的问题;通过群众的事让群众说了算,解决了“群众不满意”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呈现出的“五大变化”:环境面貌之变、群众精神面貌之变、发展面貌之变、干部作风之变,基层治理格局之变。

“省内外的实践充分证明,‘共同缔造’是一种好理念、好方法。”文件起草组负责人说,开展“共同缔造”活动,实质就是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做到群众事群众议、群众的事群众一起做,建立良好的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开展“共同缔造”活动,关键在于理解和掌握做好群众工作的理念和方法,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从群众可见可知可感的实事小事做起,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发动群众“一起干”。

准确掌握方法路径、内在逻辑——

让“五共”工作法贯穿始终相得益彰

开展“共同缔造”活动,掌握方法路径和内在逻辑十分关键。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发动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是一套完整体系,要把这套工作方法贯穿‘共同缔造’活动的始终。”文件起草组负责人说,“共谋”,就是要拓宽政府与群众交流的通道、搭建群众相互沟通的平台,发现群众需求、汇集群众智慧,共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实现群众的事让群众做主。“共建”,就是要坚持以群众为主体,发动群众出资出力、投工投劳,汇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城乡社区建设。“共管”,就是要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发展志愿服务等,发动群众加强对共建成果的管理,既是管理又是监督。“共评”,就是要通过组织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对项目建设、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全过程评价和反馈,持续推动各项工作改进,让群众满意。“共享”,就是要通过共谋、共建、共管、共评,使广大群众更好共享“共同缔造”的成果。

“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这五个方面相互交融,相互促进,不可分割。”文件起草组负责人表示,在“共谋”时,尊重群众的想法,群众就更愿意参与进来,更加积极地参与“共建”“共管”“共评”,更好珍惜和“共享”成果。在“共建”“共管”“共评”中,不是要等到“共建”完成了再让群众“共管”“共评”,而要在“共建”过程中就让群众管、群众评,这样能让“共建”更有力。“共享”,不仅仅是享受最终成果,而是要让群众在参与“共谋”“共建”“共管”“共评”的过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共同缔造”活动之中。

核心在于转变观念、建立机制——

立足于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健全“共同缔造”长效机制

今年5月,省委出台《关于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的通知》,把开展“共同缔造”活动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文件起草组负责人介绍,开展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以来,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摸清实情、了解问题、掌握需求,着力解决了一批基层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但是,还有不少带有共性、相对复杂的问题,单纯依靠政府部门的力量是难以解决好的,需要通过“共同缔造”发动群众共同解决。

“从某种意义上说,‘共同缔造’已成为一个专有名词,有系统的理论指导、特定的丰富内涵、明确的目标指向、具体的方法策略,既是认识论又是方法论。要系统掌握‘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各地先试点再推广,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稳中求进的战略考量,体现了高质量抓好‘共同缔造’活动开展的信心和决心。”文件起草组负责人说,从前期调研了解的情况看,有的地方把“共同缔造”的概念泛化了,认为只要是工作中有群众参与的,就算是开展“共同缔造”;有的把一些老典型简单“翻新”,当成“共同缔造”的典型,这些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共同缔造”活动与以往开展的活动有很大不同,尤其不能“大呼隆”“大跃进”“贴标签”。在试点中要注意把握——

不先入为主。在试点中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意愿。凡是先入为主、搞一刀切的,都不是“共同缔造”。

不好大喜功。要坚持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单位,找到群众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凡是大规模推进的,都难以真正把群众发动和组织起来。

不急于求成。要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工作,打开群众的“心门”,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凡是省略做群众工作过程的,说明还是老思路老办法。

不包办代替。要让群众唱主角,当主人翁,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和群众一起干,调动和用好方方面面的资源。

不就事论事。试点的成效如何,不仅看环境面貌好了没、实施项目完成没,更要看基层组织强了没,群众行为变了没,干部观念转了没,工作格局建了没,推进体系成了没。

“只有转变思想观念,让共同缔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把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刻’到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心里,才能扎扎实实把‘共同缔造’活动推进下去。”文件起草组负责人说。

典型案例:

红安县七里坪镇柏林寺村——

“五进塆组”推进建设共管

柏林寺村曾是国家级重点贫困村。该村从乡贤、致富能手、乡村医生等人员中选聘成立村庄建设理事会。对于塆组民生实事,实行党小组动议、村组理事会提议、群众代表会决议。推行共产党员户挂牌和党员联户制度,每名党员就近就便联系5至10户普通群众,带动群众开展“扫帚”行动、“四边四化”活动等。打造“支部主导、村民主体、公开透明、责任明确、分工协作”的共同管理机制,推行“五进塆组”党建工作模式,在中心塆设立5个党小组,推选15名党员为党员中心户,构建“村党支部+塆组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三级组织体系。针对群众关心的重点事项制定评比办法,组织居民群众成立评定团,评比成绩张榜公布。眼下,柏林寺村已探索出一条“村美、人和、民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麻城市阎家河镇石桥垸村——

让村民人人参与村庄建设和管理

石桥垸村曾是组织涣散、经济落后的深度贫困村。该村在塆组设立党小组,建立党员“一人联十人,十人联百户”联系群众工作机制,成立“中建公司—石桥垸村”联合党支部和村民监事会、理事会,以及各类协会、合作社,把每一位村民都纳入村庄建设和管理中。发挥“红星之家”“塆组群众会”“板凳课堂”等载体作用,开展政策法规大家讲、文明新风大家传、先进典型大家评等活动,引导群众参与村组事务。建立“群众出点子、专家谋方子、两委商路子、代表定盘子”的决策方法和“党员领岗义务管、公益岗位专门管、群众三包共同管”的共管模式,构建“村集体+市场主体+基地+农户”“农户+合作社+市场主体”等利益联结机制。如今的石桥垸村,旧貌换新颜。

枝江市董市镇曹店村——

发动群众参与动态化评比

曹店村纵向健全“村党组织——村落党小组——党员中心户——村民自治组织”四级架构,横向健全以“村党组织居中引领、志愿组织聚合环绕”的服务群众组织矩阵。实行“包片联户、网格服务”,由党员、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兼任联户长,每个联户长联系8至10户农户。该村通过召开“湾子会”“户主会”等,大力推行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五民工作法”,鼓励村民对村级公共空间管理、生活垃圾分类等重点工作进行常态化监管。推行动态化评比,采取“村民自评+互评+村委会综合评定”方式,定期对邻里关系等10方面开展测评。

他山之石: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曾厝垵——

群众参与组建公共事务管理公司

曾厝垵被称为“中国最文艺的渔村”,一度面临消防隐患、卫生脏乱、消费纠纷等一系列问题。曾厝垵社区党委组织当地经营者联合党支部创建“共生型党建”,支部党员既是行业协会骨干,又是行业协会发展成员。党员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同时,助力渔村文创产业发展。组建公共议事理事会、业主协会、文创会、综合巡查队、义务巡逻队、义务消防队等自治组织,引导业主、商家、居民积极投入社区治理中。在公共事务管理方面,社区业委会和文创会组建公共事务管理公司,提供曾厝垵社区发展需要的各种公共服务。如今,曾厝垵旅游环境焕然一新,重现了昔日繁华。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牡丹社区——

重塑居民“社区认同”

牡丹社区是典型的单位老旧小区,居民“等靠要”思想严重。对此,牡丹社区将皇姑区民政局、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会、242医院、航空实验小学等单位党组织力量凝聚起来,组建社区大党委。在社区大党委的凝聚下,妇联、共青团、工会等以沈飞文化为内核,组织一系列文化活动,以共同记忆重塑居民的“社区认同”。以此为基础,牡丹社区通过广泛征求居民意见、挖掘社区能人、制定社区公约、建立楼栋自治共管小组、汇聚辖区单位资源等方式,凝聚合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总体要求

以城乡社区为基本单元,以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以建立和完善全覆盖的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为目标,以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为路径,坚持党建引领、群众主体,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试点先行、稳步推进,深入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凝聚强大动力。

到今年年底,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试点的城乡社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共同缔造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培养一批掌握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的骨干人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试点安排

每个县(市、区)确定5—10个城乡社区(农村自然湾、城市居民小区)作为试点,其中县(市、区)委书记领办1个样板点。

主要任务

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在试点中探索形成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的方法和机制。

找准群众真实需求,积极搭建群众议事平台,把每个居民都纳入一个或多个社会组织中,有序参与共谋协商,找到“最大公约数”,形成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

以群众组织选择的房前屋后环境改善、基础设施配套等实事项目为载体,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增强群众参与感并因此更加珍惜共建成果。

通过完善制度管理、开展志愿服务等方式,加强共建成果维护和管理。加强自治管理,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共管组织,认领共管区域和事项。

按照“服务谁、谁评价”的原则,发动群众建立全过程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对项目建设和活动开展情况等进行评价和反馈,持续促进工作提升,让群众满意。

引导群众建立和完善成果共享规则,让社区全体居民共同享有并维护社区公共环境、公共空间、公共设施,使共建成果最大限度惠及群众。

保障措施

一个试点一名县级领导挂帅、一个部门包保、一个专班蹲点主抓、一套实施方案推进。

健全有形覆盖与有效覆盖相统一的基层党组织体系,统筹政府、社会、企业、群众多方力量,着力建设完整的社区环境体系、服务体系、治理体系。

以奖代补,激励先进,支持市、县两级统筹各方资金用于“以奖代补”项目建设,形成各方资源汇聚、群众充分参与的有效机制。

按照“能下尽下、应下尽下”原则,推动市、县两级将资源、服务、平台下沉至乡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单位。

利用党校、干部培训基地等阵地,分层分类对基层党组织书记、工作专班、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群众代表等开展专题培训。(江卉 邓伟 王成龙)

咨询答疑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武汉市侨联

黄石市侨联

十堰市侨联

宜昌市侨联

襄阳市侨联

鄂州市侨联

孝感市侨联

荆州市侨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