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归国华侨联合会

济世惠民:嘉庚先生与公益慈善
  • 时间:2024-08-29
  • 来源:湖北省侨联
  • 作者:湖北省侨联

陈嘉庚先生是著名的爱国侨领、教育家、企业家,更是受人敬仰的慈善家,他在中国的公益慈善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慈善精神、崇高品格,不仅没有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消逝,而是随着时光的流逝熠熠生辉。陈嘉庚济世惠民的实践为后世留下了丰沃的物质财富,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结缘慈善:嘉庚先生公益慈善的发源

中国传统文化是陈嘉庚慈善思想最初的发源。陈嘉庚出生于1874年,是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集美社(今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人。福建是南宋朱子学的发祥地,拥有悠久的慈善文化。朱子家训就有云:患难不可不扶。当地很早便产生了“社仓”之类的慈善机构。陈嘉庚自幼在家乡南轩私塾就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熟读《四书》、《五经》、《四书注》等经典,因此,幼年的陈嘉庚对儒家经典文化心领神会,儒家的义利观主张舍“小我”重“大义”,这种“重义轻利”的价值观深深烙印在陈嘉庚的脑海中,并向往“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这些教育不仅为他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础,也为其未来的公益慈善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

陈嘉庚的家庭氛围是其慈善思想的基础。童年时,陈嘉庚的父亲在新加坡经商,并不在身边,母亲孙氏一手将他抚养成人。其母素有贤德的美名,为人公正、尊老爱幼、贤良淑德、勤俭节约,既对孩子关爱有加,又严格教导。此外,其母亲乐善好施,除亲生孩子外,一生还收养了多个孩子。母亲言传身教,在陈嘉庚内心里埋下了热爱祖国、乐善好施的种子。陈嘉庚也深受其父陈杞柏影响。陈嘉庚17岁时投奔其父,陈父经商,为人正直,热心社会公益活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曾捐款修建宗祠和庙宇,还捐款建设医院。父母的家庭教育对日后陈嘉庚做公益慈善实践奠定牢固基础。

陈嘉庚与公益慈善的结缘也有着当时时代的烙印。正处晚清时期的中国,面对外有列强入侵、内部封建王朝统治腐败的困境,国家积贫积弱,百姓民不聊生。陈嘉庚早年便关注民生疾苦。青年时期,陈嘉庚展现出了对社会公益的关注和热爱。其自述“生平志趣,自廿岁时,对乡党祠堂私塾及社会义务诸事,颇具热心”。青年陈嘉庚曾多次征集药房和医书,印制后免费赠与家乡乡民。

陈嘉庚的慈善观与其在南洋的经历有着密切联系。福建省是我国著名的侨乡,散布世界的爱国华侨时常回国创办实业,并致力于家乡乃至国内公益慈善事业。17岁时,陈嘉庚离开福建家乡,来到新加坡经营商业,并发家致富。作为福建人的陈嘉庚尽管身处南洋,但始终保持爱国情怀,并挂念着祖国的一切。1906年江苏洪涝灾害、1908年漳州水灾、1917年天津水灾等全国各地自然灾害发生后,陈嘉庚对灾区人民施以援手、多方筹款赈灾。

西方慈善文明也影响着陈嘉庚的公益理念。新加坡为英国属地,在这里生活的陈嘉庚感受到了先进的工业与教育,为此,陈嘉庚先生从年轻开始倾尽全力捐钱兴建学校,教育兴国,他曾说:“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此外,他也曾称赞西方国家的公益文化,在西方,资产越雄厚的人,越是倾资慈善公益,让更多的人受益,表率有方,因此能国强而民富。此后,陈嘉庚的一生也是践行着轻私利为大义,为了国家、民族奉献一切的精神。

二、倾资垂范:嘉庚先生公益慈善的实践

2.1 兴学报国,教育慈善

陈嘉庚先生的慈善实践在教育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曾经说:“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 他认为慈善不仅仅是捐款捐物,更重要的是要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源,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因此,陈嘉庚提倡慈善事业要与教育事业相结合,通过教育来培养更多的慈善人才,推动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事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许多地方的学校设施简陋,教育资源匮乏。深感教育的重要性的陈嘉庚,决定投身教育事业。1894 年,弱冠之年的陈嘉庚,用辛苦挣来的2000 银元,在家乡集美创办了惕斋学塾,此后,其兴办教育时间长达 67 年之久。

辛亥革命爆发后,陈嘉庚坚定了兴学报国的决心,他回忆道:“民国光复后余热诚内向,思欲尽国民一份子之天职,愧无其他才能参加政务或公共事业,只有自量绵力,回到家乡集美社创办小学校,及经营海产罐头嫁厂 。”[1]1912年,陈嘉庚从南洋回到家乡福建,但他面对的却是家乡颓败的教育现实,集美社仍是旧式私塾,学识平庸的老师,混日子的学生都让陈嘉庚甚为担忧,他言:“默念待力能办到,当先办师范学校,收闽南贫寒子弟才志相当者加以训练,以挽救本省教育之颓风。”[2]随后,他开始奔走动员、选校址,拿出2000元招股,将自己住宅前村外的大鱼池填平作为校舍,又投资14000多元买来木料搭建平房,1913年,集美小学成立了,之后他与其弟、弟媳创办了集美师范及中学,并打破对女子歧视的陋习,创办了集美女子小学,鼓励女子读书[3],此后又陆续创办了包括幼稚园、男小、水产、航海、商业、农林、幼师、乡师、国专等十几所学校,统称为集美学校。1923年,孙中山先生内政部致电“对学校特别保护”“集美为中国和平学村”,由此,“集美学村”正式确立。[4]

1919年,陈嘉庚回国后担忧:“吾闽僻处海隅,地瘠民贫,莘宰学子,难造高深者, 良以远方留学则费重难期,省内兴办而政府难期,长此以往,吾民岂有自由幸福之日耶?”[5]遂继续推动中国的教育事业,决定筹办厦门大学,在厦门浮崎“陈氏宗祠”召集筹办厦门大学发起人会议上,他当场认捐厦门大学开办费100万元,开校后通过常年捐费25年,每年12万元,共300万元,合开办费共认捐400万元。厦大新校舍建成后,有人建议主楼以陈嘉庚或其弟陈敬贤的名字命名,但他拒绝留名,他一生为兴学建造了数百幢高楼大厦,却没有一幢以他的名字命名。创办集美和厦门大学两所学校使他做出了巨大的牺牲,1929年,由于世界经济形势动荡,陈嘉庚的海外实业受到了重大影响,经济极度困难,很多人劝他停办大学,但他仍然回答:“两校如关门,自己误青年之罪小,影响社会之罪大。”[6]此后,陈嘉庚省吃俭用,变卖了自己的三座大厦填补办学经费,独立维持厦门大学16年之久,1937年他将厦门大学无偿交给政府,厦大也自此成为国立大学。陈嘉庚亲自捐资贡献的教育事业为无数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也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陈嘉庚对侨居地的教育事业发展也尤为关注,他在新加坡长期资助、倡办多所华侨学校,包括道南小学、爱同小学、崇福小学、南侨师范、新加坡水产学校和南洋华侨中学等,办学经费均靠其所经营实业来维持,这些华侨学校对培养华侨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意识、加强华侨团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有人统计,陈嘉庚先生一生中在教育方面的公益慈善金额超过了一亿美元。[7]

2.2 支持革命、抗战,救济祖国

陈嘉庚先生不仅在教育领域有卓越的成就,也是著名的爱国侨领。1909年,深受同盟会革命主张影响的陈嘉庚,通过友人林义顺的介绍认识了孙中山,次年,他与其弟陈敬贤加入同盟会,主动减掉辫子,投身于民主主义革命,并资助筹款。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闽省民主政府成立,急需款项,陈嘉庚先后筹集二十余万元汇闽,鼓舞民气,平缓了社会动荡[8],对于新政权的建立发挥重要作用。

1928年5月,山东“济南惨案”爆发,陈嘉庚发动新马侨胞筹集资金抵抗日本,创办“山东惨祸筹赈会”,并当选主席,在他的带领下,五月至次年正月8个月的时间,共募捐134万新加坡币善款救济金,同时,新马华族社会自发地抵制日货。山东筹赈会此次施赈,使得以陈嘉庚为代表的新、马华族社会不再局限于对家乡的回馈,更是开始关注国家命运,以民族兴亡为己任,为日后抗日战争期间的救济祖国奠定了基础。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立刻组织召开“全坡华侨大会”;1932年“淞沪会战”时,陈嘉庚同其他华侨一起为十九路军筹集费用,共捐助600万大洋。

1937年“七七事变”,抗战爆发,陈嘉庚先生积极支持中国抗日战争,组织筹赈工作,并担任“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病难民大会委员会”主席。当时新、马华侨华人纷纷成立筹赈会,发动援华抗日运动。但各个团体各自为政,有时甚至互相猜疑,交流甚少[9],亟需一个统一、联合的抗战筹赈组织。为了讲南洋各地人力、物力更加集中、统一管理,1938年10月,陈嘉庚组织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明确向华侨募捐、支援抗战是南侨总会的首要任务,发动1000多万南洋华侨组织起来为抗日战争募捐,并制定了多达12种筹款募捐的方法与细则。正如陈嘉庚回忆描述的那样:“对祖国战区的筹赈工作,风起云涌,海啸山呼, 热烈情形,得未曾有;富商巨贾既不吝金钱,小贩劳工亦尽倾血汗。”同时,陈嘉庚还亲自采购军民医药,创办制药厂,为抗日战争提供物资和人力支持。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陷,日军封锁中国主要交通路线,滇缅公路成为境外运输物资主要的通道,亟需招募大量熟练驾驶员、修理工,次年2月,陈嘉庚通过南侨总会发出“南侨总会第六号公告”,号召华侨华人捐款捐物、司机回国服务,并赴南洋各处开展动员。广大华侨驾驶员、修理工热烈响应,积极报名,1939年2月,首批南侨机回国参与滇缅公路的物资运输,其后又有八批南侨机工回国,至抗战结束,共招募了3200余名华侨机工回国应援,他们奔赴前线,在滇缅公路上抢运宝贵的抗日战略物资。南侨机工运输物资条件异常艰苦,陈嘉庚闻悉机工苦况,寝食难安,1940年,陈嘉庚回国后亲自到滇缅公路沿线慰问南侨机工,尽力帮助解决困难,并继续募捐,在陈嘉庚及其他总会负责人的运作下,南侨总会所属各区筹资捐购卡车款额总计22万新元,募捐寒衣金额26.6万新元[10]。

1939-1941年,由于陈嘉庚的领导有方、助手得力、华侨拥护,在他的倡领下,南洋各埠义捐金额不菲。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等地的南洋华侨总计500余万人,每月平均捐输国币734万元。据陈嘉庚估计, 自1937年至1942年,东南亚华侨华人为各项用途汇款中国的达到55亿3千万国币, 特别是在1937-1938年,华侨捐款及侨汇每月高达2000多万元,是当时中国军费支出的三分之一。这些捐款、侨汇一方面缓解了国内抗战时期的资源短缺,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当时国内金融货币的崩溃。

2.3 支持各行各业的社会公益

除了教育慈善事业、爱国救济之外,陈嘉庚还非常关注其他社会公益事业,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离不开社会福利事业的支持。因此,他积极捐赠资金用于修建医院、养老院和孤儿院等社会福利设施,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条件。为了改善国内医疗事业,1919年,他筹集资金在闽省自办了医院,是近代福建省的第一所侨办医院,填补了当时的医疗空白。1946年,陈嘉庚倡领在同安县城关创办医院,从新加坡汇款2.9万元作为经费,1947年医院建成开业,1948年改名为同民医院。

陈嘉庚青年时期捐印医学书籍《验方新编》,并开始收集各地的中医药方,特别是在1922年,为搜集全国各地药方,“不惜报费,在天津、北平、汉口、郑州、南昌、长沙、济南、安庆、南京、杭州、上海、福州、厦门、香港、广州、梧州、汕头,及南洋各大埠,登日报广求云:凡存有经验良方,乞勿居奇守秘,请惠示济众。”[11]收集的药方经过整理和汇编后,多数都无偿捐赠给了福建省内和海外各地的华侨手中。

陈嘉庚多次投资修建水电站、水厂、公路、桥梁等基础设施。1920年,陈嘉庚倡领建设同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带头投资6万新加坡币,1922年同美汽车公路建成,改善了当地居民的出行条件。1950年,陈嘉庚回乡后多次考察闽省各地,并发现福建交通落后,建造铁路刻不待时,因此再他的提议下,鹰厦铁路开始建造,为福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建立一个爱国、民主的舆论阵地,陈嘉庚一生创办了三家报馆,1923年,他创办了《南洋商报》,在报纸中呼吁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该报后来成为了新加坡华文报业史上影响最大的报刊之一。1946年,他与其他爱国民主人士共同创办了《南侨日报》,并撰写了一系列时评短论,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1947年,他创办了《南桥晚报》,这些报刊成为了呼吁华侨为国出力、国共合作、积极抗战的政治舆论阵地,也起到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陈嘉庚先生非常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他投资创办了多个文化机构,特别是华侨博物馆的建立,他认为博物馆是对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对社会教育有着重要作用,1956年,他提议设立华侨博物院,并带头捐款10万元。1959年,博物院建成,为国内提供了了解南洋华侨的平台,也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此外,他还支持了多项文化活动,如戏剧演出、音乐会、展览等,促进了文化交流和传承。

三、应尽之天职:嘉庚先生慈善思想的特点

陈嘉庚的公益慈善经历有其鲜明的时代烙印,其慈善思想更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完整、具有长远启发意义的公益理念,他的慈善行为不待富而后行,重视募捐,且躬先表率带头捐资,此外,他也积极以办慈善基金会的模式筹集资金,这种先进的公益形式保障了公益的持续性。

3.1 公益不待富而后行

1918年,陈嘉庚先生在筹办南洋中学的演讲中这样讲道“夫公益义务固不待富而后行,如必待富后行,则一生终无可为之日[12]”,这句话也鲜明的勾勒出陈嘉庚公益思想最大的特点,即无论贫富,皆将公益慈善付诸实践。他并非等自己积累一定资产,再拿出财产的一部分做公益,而是只要有余力,就要倾其所有贡献给社会。

陈嘉庚在早期未积累资产时就开始就具有公益慈善的意识与自觉,例如,青年时期,他在新加坡阅读到《验方新编》,想到闽南乡村医疗落后、乡民饱受瘟疫折磨,遂想到自费印刷该书,奉送给家乡父老。又比如捐资建立惕斋学塾,虽未有巨资,但倾其所有捐助学校。

陈嘉庚的事业顶峰时期,期资产也不过二千万,比他富有的华商很多,但为祖国、为慈善事业倾尽资产、善始善终的企业家寥寥无几。他在创办集美学村、厦门大学时,皆是将手头资产全部奉献出来。黄炎培先生曾评价道:“发了财的人,而肯全拿出来的,只有陈先生。”他曾这样对侨胞倡导,儿孙自有儿孙福,并以“针无两头利”作比喻,教导子女“我既立意为社会服务,当然不能再为儿孙计”,为儿孙留财产、赚钱,不如投入到公益慈善中,心怀国家社会:“公益义务,能输吾财,令子孙贤,何须吾富”。

陈嘉庚的公益思想立意高远,他虽认为“万事非财不举”,因此拼搏商场,积累财富,但他一生简朴,吃、穿、住、行皆是能省则省,可以说,他经商最终的目的并非积累资产,而正如他所提到“不能只发财,不知救国”,他将经商作为手段,将获得的资产投入到社会中,培养人才,最终理想是建设一个“与欧美列强并驾齐驱”的新中国。

3.2 躬先表率,成众人之事

陈嘉庚深知,长久的慈善需要集结社会力量,因此,他非常重视募捐活动,并认为,募捐一定要有人带头募捐、多捐,因此,他在募捐中都率先垂范,慷慨捐资,从而能够博施济众,形成力量更大的慈善援助。1912年民国成立以来,国民饱受自然灾害的困扰。陈嘉庚积极倡导并参与慈善活动,为贫困地区提供援助和支持,他被推举为新加坡华侨救济祖国游艺会募捐的主席,他率先募捐,并积极号召捐款,在他的带领下,20多万的善款被汇往国内,救济民众。在陈嘉庚兴学办校期间,他多次躬先表率,当场认捐,并且事事“推诚布公”,身先作则呼吁华侨共同为教育救国奋斗。1923年,福建省发生大水灾,陈嘉庚率先捐款购买大米、衣服和药品等物资,亲自带领船队前往灾区进行救援。抗战期间,陈嘉庚担任了新加坡筹赈委员会主席,据当时的南京政府财政部统计,他们为国内每年募集的资金达到1亿6千多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国内的抗战物资需要。

3.3 公益模式先进,筹办慈善基金会

陈嘉庚先生的公益慈善注重长期可持续性,他的企业家精神使得他擅长,并重视对于资金的管理与监督,他曾表示:“盖厦集两校,经费浩大,必有基金为盾,校业方有强健之基。”传统的慈善往往是一次或几次的捐助,缺乏长久性,为了其慈善事业可以永久的发展下去,陈嘉庚先生成立了慈善基金会,用于保障各种慈善项目,如教育事业与社会公益等的稳定发展。

1915年,陈嘉庚将新加坡胶园7000亩、房地产皮150万平方米捐给学校做永久基金,并把自己经商、产业所得利润,除去花销、分红和留一部分添入资本外,其余悉数寄回国内:“以充教育费用,是乃余之所大愿也。[13]”

1942 年,陈嘉庚授意其次子陈厥祥在福建筹办“集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陈嘉庚投入150万元股。1943年,陈嘉庚等人创设“集友银行”,秉承“为教育而经营”的理念,规定公司每年的股东股息和红利及“集友银行”盈利的20%投入集美学校的教育经费中,开创了银行经营融合教育发展模式,从而保障了集美学校的长期发展。据统计,1943至1949年,资助集美学校经费在30万美元左右,1972年至2007年,集友银行共资助集美学校港币9.65亿元,平均每年捐助8000 万港币。陈嘉庚以此种方式筹集办学经费实乃一创举,解决了办学资金难以持续的问题。1955年,陈嘉庚创立“集美社公业基金会理事会”,其宗旨与任务即为“助学、垦殖及救济而运用。”

陈嘉庚不仅仅是提供资金援助,还积极参与项目的规划和执行过程,与各方合作伙伴密切合作,共同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他的公益慈善行为不仅仅是一时的善举,更是为社会的慈善事业做出了长远的贡献。

四、民族光辉:嘉庚先生公益慈善的贡献与影响

陈嘉庚先生的公益慈善事业不仅范围广泛、内容丰富,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他的公益慈善事业不仅推动了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更是为近代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4.1 发展了中国的公益慈善事业

陈嘉庚的慈善思想是中国慈善的重要精神资源,其慈善事业开创了华侨公益回馈祖国家乡的先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励了更多的人参与公益事业,缓解了革命、抗战等各个重要时期祖国面临的经费不足的局面,更是推动了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陈嘉庚的慈善事业促生了西方先进慈善理念在中国的传播,他开创了福建华侨在家乡重教乐捐的先河,他的慈善行为引发了众多侨胞效仿,在他的带领下,祖籍福建的华侨华人纷纷回故乡办学,涌现了一批早期福建华侨捐资办学的典型人物,诸如蒋光企、吴记霍、李光前、刘玉水等,掀起了为祖国做慈善的热潮。

改革开放后,在陈嘉庚精神的感召下,华侨回馈家乡捐资慈善的活动更加频繁,闽南侨商持续不断的捐助家乡的教育等公益事业,受到陈嘉庚公益模式的影响,一些海外华侨也纷纷设立教育基金等各种基金会来运作慈善公益事业。

当今时代,我国的慈善事业还有待发展,应大力宣传、践行陈嘉庚先生的慈善思想,为我国的公益慈善事业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

4.2 推动了中国的教育事业

陈嘉庚的教育事业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他在慈善实践中尤其重视教育行业,无论自身面临多大困境,他都义无反顾,可谓“毁家兴学”。他不但倾资办学,且有目标、

按计划的躬亲统筹安排学校的发展、规划,并善于借鉴国外教育精华思想,改革旧式教育。彼时,受长期封建专制统治的影响,民众的爱国主义意识淡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陈嘉庚在兴学中注重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1940年,陈嘉庚在师生欢迎大会上演讲道:“努力读书,好好做人,替国家替民族做事”[14],并通过办教育、演讲、报刊等形式引导更广泛的民众,真正起到了“开民智、鼓民力”的作用。

在他的引领下,据统计,1915至1949年期间,华侨捐资闽省办的中学有48所,小学达967所,华侨捐献资金达到2000多万元,为家乡、祖国培养了一大批急需人才,弥补了当时国内教育事业的空白。

4.3 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陈嘉庚作为爱国华侨领袖,他的慈善事业时刻与祖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在民主革命的不通时期,陈嘉庚创办的厦门大学与集美大学的师生以各种形式参与爱国正义斗争,被称为“民主堡垒”、“革命摇篮”,两校师生对新中国的独立、解放贡献了巨大力量。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危机严重,陈嘉庚实业收盘,继而专心组织华侨募捐,筹赈祖国,陈嘉庚任主席成立南侨总会,组织华侨筹款救济,以巨大的物力、财力和人力支援祖国抗战,在他的领导下,众华侨团结一致,成为国内抗战坚强的物资后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看到国内百业待兴,毅然离开居住了50余年的新加坡,回到祖国,继续其慈善事业。

总之,陈嘉庚先生的公益慈善在革命、抗战等各时期,各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通过创学、捐赠资金和参与各种慈善活动,推动了中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缓解了革命、抗战等各个重要时期中国国面临的经费不足的局面。因此,学习和发扬陈嘉庚的慈善精神对于中国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中华民族精神文明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1] 陈嘉庚著. 南侨回忆录[M]. 草原出版社, 1979.01.

[2] 陈嘉庚著. 南侨回忆录[M]. 草原出版社, 1979.01.

[3] 张志霞.论陈嘉庚的慈善公益思想及其事业[D].湖南师范大学.2014.

[4] 曾昭铎. 陈嘉庚——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5] 集美学校校友会杂志[J].1920.1

[6] 陈嘉庚著. 南侨回忆录[M]. 草原出版社, 1979.01.

[7] 曾昭铎. 陈嘉庚——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8] 陈嘉庚著. 南侨回忆录[M]. 草原出版社, 1979.01.

[9] 张志霞.论陈嘉庚的慈善公益思想及其事业[D].湖南师范大学.2014.

[10] 许云樵等编. 新马华人抗日史料[M]. 文史出版社,1984

[11] 陈嘉庚:《陈嘉庚回忆录》,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

[12] 陈嘉庚著. 南侨回忆录[M]. 草原出版社, 1979.01.

[13] 厦门华侨志编委会.厦门华侨志[M]. 厦门鹭江出版社,1991

[14] 王增炳等, 陈嘉庚教育文集[M], 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

咨询答疑 联系我们 关注我们

武汉市侨联

黄石市侨联

十堰市侨联

宜昌市侨联

襄阳市侨联

鄂州市侨联

孝感市侨联

荆州市侨联